妊娠期间,血液总量及血液成分发生一些适应性变化,如血容量增多,由于妊娠期红细胞容量的增多不及血浆容量的增多显著,所以细胞被稀释,这就是妊娠期生理性稀释性贫血的原因。当血红蛋白低于l0g/L,红细胞数低于350万/mm3时,或细胞压积在30%以下时,视为病理性贫血,应予治疗;白细胞增多,从妊娠第7周起,白细胞开始增多,同时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相对减少。
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而缺铁性贫血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妊娠期贫血患者总数的90%。原因是对铁的需求量增加。但早孕常因胃肠功能失调,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腹泻而影响铁的摄人。孕妇胃酸常过低,有碍铁的吸收。另外,妊娠晚期有些孕妇虽没有出现明显贫血症状和体征,血红蛋白测定亦属正常,但其体内铁储备已降得很低,甚至是无铁储备状态,即称为隐性缺铁。无论是缺铁性贫血还是隐性缺铁,都会对母婴构成不利影响,故应重视妊娠妇女补铁问题,尤其是不可忽视妊娠晚期的铁剂补充。
另外,在妊娠期间患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血容量不足、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异常等而影响了机体的血液系统的指标后,常需给予药物治疗。
一般要选择毒性低、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可以选用的药物有:
1.促凝血药物
维生素K1及K4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1对妊娠的影响尚不明确;维生素K4孕期可以应用,但由于新生儿可发生溶血性贫血或高胆红素血症,故临产孕妇尽量不用。
2.抗凝血及溶栓药物
枸橼酸钠系体外抗凝药,因贫血或失血性疾病,少量输注含枸橼酸钠血液,对孕妇及胎儿无毒副作用。
3.血浆及血浆代用品
当孕妇血容量不足时,需加以补充,故而给予血浆及其代用品。其中,冻干健康人血浆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用于孕期。
4.抗贫血药物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在孕期极为常见,即使无明显贫血症状,也可以给予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可用于孕期治疗贫血的药物有:
(1)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乳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山梨醇铁、维铁等,均可用于孕期以补充铁剂。
(2)维生素类包括叶酸、腺苷钴胺,可用于孕期预防妊娠性贫血。
妊娠期慎用及禁用的药物
1.促凝血药物
有些药物具有胚胎毒性并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有些虽无明显的胚胎毒性,但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资料证明其安全性,应慎用或禁用。这些药物有:
注射用抑肽酶、血凝酶、云南白药、硫酸鱼精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有些药物缺乏足够的动物实验及确切的临床试验资料证明其安全性,对胎儿的影响尚不清楚,应慎重使用,包括:维生素K3、维生素K1、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卡巴克络、鱼肝油酸钠、肾上腺色腙注射液、人凝血因子Ⅷ、卡络磺钠、凝血酶等。
2.抗凝血及溶栓药物
(1)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制剂包括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肝素钙、依诺肝素等,这些药物虽不宜通过胎盘,但可增加母体出血危险,还易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故需慎用或禁用。
(2)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钠、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等,本类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具有致畸作用,并可致胎儿发生脑出血、脑积水、智力障碍等严重不良影响,孕期禁用。
(3)其他包括链激酶、尿激酶、蚓激酶、蝮蛇抗栓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动物实验及可靠的临床试验资料证明其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故孕期慎用或禁用。
3.血浆及血浆代用品
(1)右旋糖酐制剂包括右旋糖酐70、40、10,慎重使用。
(2)琥珀酰明胶为胶体性血浆代用品,能增加血浆容量,使静脉回流量、动脉血压和外周灌注增加。有关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的资料不多,不过迄今尚未观察到对胎儿有影响。但是仍存在很低的过敏反应危险,如需使用,应权衡利弊。
(3)羟乙基淀粉静脉滴注后,较长时间停留于血液中,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回流增多,迅速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并增加细胞膜负电荷,使已聚集的细胞解聚,降低全身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孕妇尤其是早孕期禁用。
(4)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等孕妇慎用。
4.抗贫血药物
(1)右旋糖酐铁注射用右旋糖酐铁早期妊娠禁用。
(2)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亚叶酸钙等对妊娠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试验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妊娠期慎用。
5.促白细胞增生药物
此类药物如非格司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莫拉司亭(重组人粒细胞一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孕期安全性尚未建立,需慎重使用。
其他升白药物如苦参总碱、鲨肝醇、辅酶A、肌苷等,对孕期的影响尚不明确,需慎重使用。
6.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可以通过胎盘,并具有致畸作用,禁用。
(2)其他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噻氯匹定、盐酸沙格雷酯、吲哚布芬、氯吡格雷、依前列醇、贝前列素、依洛前列素、氯贝丁酯等,在孕期慎用或禁用。曲克芦丁、盐酸川芎嗪等,对孕期的影响尚不明确,慎重使用。